|
|
|
|
党建之窗---北京佳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文章编号:127 发布日期:2004/5/11 |
|
执政为民与政治文明 |
|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执政为民,除了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制约,其现实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此,坚持执政为民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执政为民的政治内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下的执政为民不同于封建主义民本思想和资本主义民权观念。我国封建民本思想认为,老百姓是国之邦本,统治者要体恤民情,顺应民意,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封建民本思想有重视百姓利益的一面.但其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统治者的自身利益。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权思想,主张人民大众的权利是天赋的。民权思想在推翻封建统治中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中国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及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过是一个口号而已,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是无权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才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实践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执政为民的主体,即谁来执政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家主人的执政权力由中国共产党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之所以把权力赋予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忠实地为人民办事。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法理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理基础。
二是执政为民的客体,即执政为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民群众不是“治”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执政就是为了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而不是维护某一个阶级或少数人的利益。
三是如何执政,即政治行为、政治实践的问题。在我国,人民群众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使政治日益为人民群众所享有和运用,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里的核心是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民主化,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完善民主制度,真正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四是执政为民的评价问题。执政为民的效果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以人民满意与否为根本标准。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评价机制,从而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从理论上讲,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性质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执掌政权,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都是人民群众,其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谈不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权力观,最生动地反映了党的执政目的,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其他国家政权的原则不同。
从我们党80年的政治实践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成绩也有失误。由于在政治上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能在实践中纠正失误,从而不断取得新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使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要想继续进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保持和发扬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执政为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执政为民还是国际、国内环境的现实要求。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西化”和“分化”;世界各国间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对我们构成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环境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带来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思想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复杂状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侵蚀了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更是危及党的事业的一大隐患。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从容应对日趋复杂的局面,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三、坚持执政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进步的成果。它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与精神文明相交融。政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面貌与水准。社会主义社会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建设政治文明。
从宏观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政治文明划分为三个层次: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是执政理念,还是制度安排,都要把政治文明建设和执政为民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主要通过政治文明的三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党的各级执掌国家权力的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二是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使权力服务于人民;三是干部的政治行为要体现执政为民。
坚持执政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更是执掌国家权力的各级干部不可动摇的执政理念。有些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打下来的,打江山者坐江山天经地义;有些领导干部把自己称为父母官。这些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走向执政地位不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坐江山,而是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那些自称是百姓父母官的干部则本末倒置,殊不知百姓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确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从内心真诚地敬重人民,把人民当成主人。如果不能做到执政为民,其执政能力和水平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即便是在历史上曾经为人民做过很多好事,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原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下台的深刻教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坚持执政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根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光有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来保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一是要健全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科学解决通过制度选好人、掌好权、管好人、用好权的问题。二是政治制度必须着力于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现代化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顺应这一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多项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真正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制化。要真正依据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构筑建立在尊重人格、尊严、自由、进取精神和合理要求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明确政治主体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规定各种政治关系,规范各种政治行为,保证各种政治制度依法运行,避免任何形式的随意性,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是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通过对权力实行严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遏制和消除一切政治权力异化和腐败现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清正、廉洁,树立其在全社会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