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一场6.6级的强震突袭甘肃岷县漳县。顷刻间,地动山摇、尘雾四起,大批村庄房屋化为废墟,众多鲜活生命瞬间凋零。危急时刻,党组织成为群众最坚实的依靠,鲜红的党旗成了群众心中的希望。
震不垮的坚强堡垒
28日下午3点,甘肃岷县禾驮乡随固村下起大雨。在泥泞的受灾群众安置点,5名年轻人冒雨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5人中,有乡干部,也有普通农民。选择火线入党,是因为大灾面前,党组织是震不垮的坚强堡垒。
地震当日,甘肃省委组织部就发出通知,要求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紧急行动、全力以赴,组织群众迅速有序地开展抗震救灾。党员要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受灾群众最集中的地方去,到救灾困难最大的地方去。
在这场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岷县,以党员为骨干的抗震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冲锋在抢险救援的第一线。
岷县漳县地震中,重灾区都在僻远的山区,路是抢救伤者、运送物资的“生命线”,岷县交通运输局党支部迅速召集以党员为骨干的5个道路抢修突击队,调动装载机、挖掘机、翻斗车等机械40多台次,赶赴受灾路段抢通道路。
与此同时,公路、电力、通信部门党组织也组织人员,和部队、公安消防官兵一道,抓紧道路抢修、供水点修建和电力通讯恢复。
灾后22小时,通往重灾区的乡村道路全部打通;
灾后25小时,所有的受灾村都设立了临时供水点;
灾后34小时,所有损坏的电网台区和通讯基站全部恢复运营。
在岷县梅川镇永光村、永星村、马家沟村、车路村和中寨镇、禾驮乡、蒲麻镇等重灾区,戴着“党员志愿者”袖标的共产党员随处可见。地震发生后,岷县立即组织动员40多支党员志愿小分队,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奔赴灾区抢救伤员、排危除险、安置群众。
据岷县县委组织部统计,震后几日,仅岷县就有4500余名党员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豁得出的守护者
地震后的第二天下午,记者在永光村物资发放点见到了一脸倦容的梅川镇干部王燕如。地震后的几天里,她和其他党员干部一起,白天负责发放救灾物资、疏导群众情绪、维持灾区秩序,夜巡过后,就把矿泉水瓶铺在物资发放点的地上,当做床垫勉强休息。
记者注意到,王燕如的脚上穿着一双厚底的凉鞋,露出的脚面已经浮肿,走起路来明显吃力。地震当天,通讯中断,道路受阻,王燕如就是穿着这双凉鞋攀坡涉水,一路小跑两个多小时,将救援部队带到受灾最重的地区。“情况紧急,就豁出去了。”这个党龄只有两年的年轻党员憨厚地说。
“豁出去”,是许多党员在面对灾难时,为了守护群众,所作出的共同选择。22日,在漳县大草滩乡小林村,地震的巨响将正在村委会值班的老党员吕耀辉“震”出了值班室,在乡亲们惊恐的呼喊声中,吕耀辉也慌乱过,但他很快镇定自己的情绪,喊了一声“大家都不要紧张,赶快往打麦场里跑”,又回过头,不顾余震危险跑到村委会,通过村广播呼吁村民在打麦场避灾,预防余震。
在电视中看到岷县地震的消息后,因为心脏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而在兰州住院的岷县司法局老党员罗德成随即出院,赶回岷县。两天后,已驻扎在梅川镇永星村的罗德成给尚在兰州等待的妻子打电话,“回来吧,我在灾区,手术暂时不做了。”老罗说,群众受了灾,共产党员责无旁贷。
“喇叭书记”申小明、“80后”干部李晨星……灾难中,无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员们让“共产党员”的形象愈加清晰:豁得出、靠得住,党员时刻都是群众身边的守护者。
压不倒的主心骨
“我们书记苦,自己家也遭了大灾。”记者在梅川镇永星村村口问路时,一位大娘拉着记者抹起眼泪。
大娘嘴里念叨的书记,是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包供同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但在物资发放点,受灾群众帐篷前,倒塌民房附近,村民们仍能看到包供同忙碌的身影,一刻不停地组织村民自救,查勘受损房屋、接收发放物资、协调联系各社。永星村村民丘玉娥说,“看见他在,我们就踏实。”
“咋能不难受呢?”提起妻子,这个黝黑的西北汉子一次次红了眼眶。但包供同知道,自己不能被悲痛压倒,他要“攒劲”,全村千余户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用行还要他奔波操心。只有不那么忙碌的清晨和夜晚,包供同才能在妻子的灵前静静陪伴。
在漳县石川乡三条沟村,共产党员康尚志家两座房屋倒塌,一座严重受损,年幼的女儿被埋在房下,受了惊吓。地震后,他没有先顾着自己家,而是第一时间带领社内党员挨家挨户了解受灾情况。家人不解,但康尚志咬咬牙,仍坚守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面对灾害,同样受到重创的灾区党员,以最坚决的行动体现了最坚强的党性,成为灾区人民压不弯、摧不垮的主心骨。
在岷县梅川镇马家沟村安置点的山顶上,高高飘扬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党旗在见证,大灾面前,共产党员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不变信念。(新华网甘肃岷县7月31日电 记者王博、张文静) |